在永和社區大學識字班的課程中,除了識字課程,還有討論課程讓學員對生字有更深的印象。記得我們談到工作這個詞時,許多姊妹談到了他們以前的工作以及她們的感想,「我以前是老師,來到台灣之後,都不能做什麼事,好難過」-即使在越南成為老師,來到台灣每天只能待在家,不知道要去哪裡,也不能做相關的工作,因為語言不通的關係,讓她們在生活上有苦難言。這是在永和社大識字班上課時姊妹說出的心聲,但是卻突顯了我們在面對移民時,沒有做好相關的配套措施,衍生出許多問題。
對於所謂的外籍新娘來說,語言能力限制了他們在台灣的生活、工作,並非所有的外籍新娘都是教育程度低,無工作能力,他們原來在母國可能是美容美髮師、護士、售貨員、公司主管、醫生、或是做小生意,到了台灣,昔日的工作能力卻因為語言的隔閡而無法展現。
聽一位姊妹分享他朋友的故事,他的朋友接受了完整的醫學教育,嫁到台灣之後卻不能工作,對於之前的努力學習有著無限的感慨,現在帶著孩子,心中常常有不平之氣,對於他的專業在台灣不被認同也抱著無可奈何的心情。
「我不太會說中文,並不表示我沒有受教育,也不代表我沒能力」目前許多教育單位將「外籍新娘」誤視為「失學人口」,而忽視她們在母國所受教育的事實,錯將她們的中文能力等同於學歷,在此情境下,有必要認證其中文能力,承認在母國受教育的事實,以平行方式認可學歷,並非進入小學取得台灣的小學學歷。
現在許多人的工作都是家庭主婦,對於帶孩子投注了許多心力,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的成長。但是,對於他們的未來,大家也有著期待。
麗麗(化名):「什麼都好,只要有工作就好」
月月(化名):「我以後想當中文老師」
小雪(化名):「我想到電腦公司上班」
大家對未來都有許多的期待,即使現在的狀況如此,我看到他們努力的學習,認真的在台灣生活,期待有一個幸福的家庭。這樣一群認真而美麗的女人,其實需要我們更友善的對待,而非惡意貶低或是看不起,姊妹們有一個笑話,常常別人會問:「你們那裡有沒有電視機?」姊妹們回答:「你們這裡吃白米飯嗎?」不管是好奇還是關心或是歧視,這樣的問話方式會讓人很不舒服,因為這個問題隱含了對他國文化的陌生以及歧視,姊妹們氣不過就想出了同等的問題來做反駁。只是相處的時候,需要如此的劍拔孥張,充滿緊張的關係嗎?其實大家可以相處的輕鬆一些,只要多一些尊重,我想對話就會完全不一樣了。
共同居住同一塊土地上,與我們一同背負著台灣的未來,面對這些與我們共同奮鬥、共同耕耘的姊妹們,她們也許是我們的鄰居、親戚、朋友、同事,她們的孩子是我們孩子的同學、朋友、未來的另一半,也或許是我們的律師、醫生、警察……等,一樣為了孩子的讀書問題煩惱著,除了文化上有差異之外,和我們並沒有不同,這是姊妹們常掛在嘴邊的話,因為她們遭受了太多不友善的對待。
在與「外籍新娘」一起學習的路途上,我們聽到了姊妹們心中的委屈與需求,長期關心這群姊妹的夏曉鵑教授,更因此建議「中文托福」設計,讓新移民有中文能力的認證管道,讓在母國所受的教育及能力得以展現,而非要她們去唸補校取得小學學歷,為目前我國所提出的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方式,提供實質而有效的建議,也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。
因為投入,所以比別人更了解。
作者:無從考查